学生处
红色精神
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政教育 >> 红色精神 >> 正文
62. 工贸讲党史: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第十六讲)之 第四篇章惊天动地的新奋斗精神——脱贫攻坚精神
发布时间:2024-05-23 发布者: 浏览次数:

公众号链接(内含视频):https://mp.weixin.qq.com/s/A7W_NTTZA4dq7Ve6U5lPCQ

是什么,让他们赶赴偏远山区,任劳任怨?

是什么,让他们甘于扎根乡村,远离繁华?

是什么,让他们远离家乡亲人,无怨无悔?

是帮助人民脱贫致富的初心和使命,

是源于内心深处的责任与担当!

贫困,是困扰人类社会几千年的顽疾。“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小康”一词早在西周时就已出现,《诗经》中就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有“升平者,小康也”的社会构想,“小康”在历史逐渐演变的过程中成为人们摆脱贫困、追求富裕的现实愿望,但在政局动荡、战乱不堪、民不聊生的旧中国这个愿望是很难实现的。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摆脱贫困创造了根本政治条件。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为摆脱贫困奠定了基本制度、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党中央就突出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8年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脱贫攻坚任务顺利收官。

如今,中国成为了第一个宣布消除绝对贫困的发展中国家,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整整提前了十年。我们为什么有这样的底气和自信?为什么能创造这样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一切都源于“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伟大脱贫攻坚精神。

上下同心、尽锐出战。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举国同心,合力攻坚。东西部扶贫协作,省市县结对帮扶,人才、资金、技术向贫困地区流动,各行各业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产业、科技、教育、文化扶贫等。同时,集中精锐力量投向脱贫攻坚主战场,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

精准务实、开拓创新。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中央提出了“六个精准”,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同时,针对贫困多维性提出“五个一批”创新制度,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扶贫措施,取得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效果。

攻坚克难、不负人民。“治国之道,富民为始。”脱贫攻坚到最后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党领导人民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1800多名扶贫干部牺牲在脱贫一线,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不负人民的决心和恒心。

脱贫攻坚是一场持久的战争,历史是忠实的见证者;脱贫攻坚是一场艰难的战争,人民是伟大的书写者。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让我们更加努力去迎接更大的挑战!

© 2013 版权所有 24848威尼斯 edu备案号豫ICP备   

豫公网安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