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处
红色精神
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政教育 >> 红色精神 >> 正文
57. 工贸讲党史: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第十一讲)之 第三篇章翻天覆地的改革精神——特区精神
发布时间:2024-05-23 发布者: 浏览次数:

公众号链接(内含视频):https://mp.weixin.qq.com/s/m0njOq0nTmWzob17WiefAQ

“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这是带有时代烙印的指示和宣传语,也预示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即将拉开!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打下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但由于“左”倾错误,特别是十年“文革”的破坏,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先行一步”,并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8月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1988年,海南成为我国第五个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深圳从30万人的“小渔村”到1300多万常住人口的“创新之都”,开辟了一片新天地;用1万多倍的增长奇迹成为中国崛起的代表,证明了改革开放的成功。这些年,深圳勇立改革潮头,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杀”出了一条血路,靠的是什么?答案是特区精神。

敢闯敢试、做吃螃蟹的第一人。41年前,首批经济特区横空出世。特区的诞生,得益于广东省委的“闯”劲,1979年4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郑重提出:希望中央给点权,让广东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先走一步。其后,经济特区持续保持敢闯敢试的精神,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发展方式、创新社会治理、建设现代化创新型城市等多方面大胆尝试,将当初状如白纸的地方绘就成了今天现代化的大都市。

敢为人先、走在时代前列。41年来,作为肩负着党的重托与厚望的先行先试“特种兵”,经济特区以“闯雷区、踏荆棘”的勇气,以“涉险滩、闯难关”的担当,陆续创造了多个“第一”:中国第一个外向型经济特区、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国际银行、首家合资消费金融公司……奏响了不畏艰难、舍我其谁的时代强音。

埋头苦干、勇当“拓荒牛”。1978年10月,61岁的蛇口之父--袁庚担任香港招商局第二十九代掌门人,他向中央建议设立了蛇口工业区。随后,他打破“大锅饭”,引入市场经济,蛇口催生了赤湾港、中集集团、招商银行、平安保险等一批优秀企业。在1979到1984的几年中,蛇口创造了“24项全国第一”。在特区的发展实践中,正是千千万万个像袁庚一样的拓荒者,兼具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智慧与勇气,才有了今天特区的新天地。

40多年来,经济特区在“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精神的激励下,逐步进行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万众创新等众多尝试,成功地扮演了中央赋予的“试验田”“窗口”“排头兵”的角色。

40载风雨兼程、40载酸甜苦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特区精神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保持“闯”劲,“敢”想“敢”干,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拼劲做出一番超出前人的事业,展示出中华民族的勃勃生机和磅礴伟力。

© 2013 版权所有 24848威尼斯 edu备案号豫ICP备   

豫公网安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