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处
红色精神
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政教育 >> 红色精神 >> 正文
56. 工贸讲党史: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第十讲) 之第三篇章翻天覆地的改革精神——小岗精神
发布时间:2024-05-23 发布者: 浏览次数:

公众号链接(内含视频):https://mp.weixin.qq.com/s/gG6tqIzmMxhrcL85-IPD4w

一个村庄的位置可以有多高?安徽,小岗村,以不到100米的海拔标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精神高地;一枚手印的力量可以有多大?立下生死契,按下18枚红手印,释放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初始动力。

这份不足百字并且还有几个错别字的协议,不仅解决了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民的温饱,更促成了中国农村的改革,解决了全国接近八亿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份“协议”已被永久性地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十年浩劫造成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缓慢,科技教育落后,经济接近崩溃,人民温饱都成问题。1978年12月,安徽发生了百年罕见的特大旱灾,小岗村村民的日子已经到了过不下去的程度。“我们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吃饱肚子活下去。”小岗村村民是这么想的。

在大家的一致同意下,生产队长严宏昌起草了一份契约书似的协议,18户村民齐聚在大队会计严立华的茅草屋里,偷偷地在这份“秘密协议”上按下了手印,并连夜把生产队的土地、耕牛、农具等按人头分到了各家各户。

这样的举动,在当时的环境下“坐牢”都不为过,甚至有被“杀头”的危险。此时的他们绝不会想到,这个只是想要“活下去”的举动竟然成为了点燃中国农村改革的“火种”,小岗村因此被视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在中国改革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在40多年的农村改革发展实践中,当年“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经过不断丰富,逐渐沉淀和凝练为“敢于创造、敢于担当、敢于奋斗”的“小岗精神”。

勇于突破,敢于创造。历经十年文革,人们的思想已经被禁锢的太久,对社会主义的认知也仅是限定在了纯而又纯的公有制范围之内,小岗村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创新实践,无异于一声惊雷,但事实证明这声惊雷唤醒了沉睡的中华大地。在此之后,安徽又率先推动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综合改革、“一户一块田”改革等,不断将农村改革引向深入。

勇于奉献,敢于担当。“哪怕坐牢,如果能亲眼看到他们吃上一顿饱饭,我认了。”“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俊昌说。改革开放以来小岗村能有今天的成就,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以严俊昌、严宏昌、沈浩等为代表的广大基层干部勇于奉献、敢于担当,在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把民生疾苦放在心头,把改革发展责任扛在肩上。

勇于追梦,敢于奋斗。群众跟党去奋斗,幸福梦想有奔头。大包干”之后,小岗人一夜越过温饱线。1979年,小岗村粮食年产量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的总和,油料年产量是过去20多年的总和。开创“大包干”壮举的小岗人,此后又开始了新的征程,致力打造小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苦干续写辉煌,用实干托起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小岗时感慨道:“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今天,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更要把“敢于创造、敢于担当、敢于奋斗”的“小岗精神”传承下去,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篇章!

© 2013 版权所有 24848威尼斯 edu备案号豫ICP备   

豫公网安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