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处
红色精神
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政教育 >> 红色精神 >> 正文
53. 工贸讲党史: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第七讲) 之第二篇章改天换地的创业精神----“两弹一星”精神
发布时间:2024-05-23 发布者: 浏览次数:

公众号链接(内含视频):https://mp.weixin.qq.com/s/0j6PIpShOxLu16qwK9f1_w

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们,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们,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们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他们就是共和国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的“最美奋斗者”---“两弹一星”先进群体。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曾在我国抗美援朝和炮击金门期间,多次威胁对我国使用原子弹。为打破美国的核威胁,1955年1月,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重大决策,并延揽钱三强、邓稼先、钱学森等归国优秀知识分子,选拔国内有为青年,希望在苏联的帮助下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

1959年6月,中苏交恶,苏联单方面撕毁技术协定、撤回全部专家、带走全部资料,还撂下一句话:“离开我们,估计你们20年也造不出原子弹。”这对于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科研基础薄弱、资金设备极端困难的新中国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毛泽东毅然决定: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造出原子弹。中央把原子弹工程定名为“596工程”,要造“争气弹”。

1964年10月16日15时,巨大的蘑菇云在新疆罗布泊荒漠腾空而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声震天巨响,也是面向世界的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两年零八个月后的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迈出这一步,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

1970年4月24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发出轰鸣,“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向广袤太空,中国人自此叩开了通往浩瀚宇宙的大门。仅仅一年半之后,新中国就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两弹一星”的伟大事业用一声声响彻寰宇的“惊雷”引得世界侧目,为中国赢得尊重的同时,也孕育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两弹一星”精神。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五年归途,一心报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自掏腰包,为国还债的王淦昌;隐姓埋名28载,舍小家为大家的邓稼先;空难的生死关头一心只想护资料周全的郭永怀......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的背后是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深切爱国情怀。

“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在“春风不度”的戈壁滩上,“两弹一星”的研制者们冒高温、顶沙尘、住土屋、挤帐篷、喝咸苦水,运用有限的资料和简陋的设备,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他们所具有的惊人毅力和勇气,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决心和能力。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工业落后的新中国在短时间内攻克如此尖端的技术,靠的就是党中央领导下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形成的气势磅礴的强大合力,即使在十年文革期间,在周恩来总理和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心和努力下,集全国之力,将文革对核工业发展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今天,那些曾经在生命最美好的时光中,选择以身许国的人们大都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们用心血和生命铸就的“国之重器”和“两弹一星”精神却早已照亮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通向伟大复兴的道路!

© 2013 版权所有 24848威尼斯 edu备案号豫ICP备   

豫公网安备